新修订的体育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体育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体育法共十二章、一百二十二条,将“学校体育”的章名修改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根据本法,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育和教育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体魄与人格并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本法明确,国家实行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培育、增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推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学校应当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学校应当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鼓励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向学校开放使用。鼓励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体育交流活动。
国家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考核机制。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足合格的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检查制度,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适时予以更新。
国家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幼儿园应当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室内外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器材,开展符合学前儿童特点的体育活动。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对学校体育实施督导,并向社会公布督导报告。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不良健康状况,家庭应当予以配合。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2年中小学暑期有关工作
据央视新闻,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刘培俊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策明确要求:有疫情的地区,高校内如果没有疫情,实施7天以上封闭管理结束后,学生可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高校开具的相关证明离校返乡,从学校到目的地实施“点对点”闭环方式返乡。满足以上条件的高校学生,不再集中隔离,到家后实施7天健康监测,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当地社区和疫情防控部门。返乡学生确需隔离的,各地应免除集中隔离费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要求,各地要逐级传达、逐级落实学生离校返乡政策,不得层层加码。
2022届毕业生31%通过24365平台实现就业
暑假即将来临,为使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有意义的暑假,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中小学暑期有关工作的通知》,部署做好相关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学生安全工作,在放暑假前专门安排安全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方式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责任,确保暑期学生人身安全。要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指导学生在暑期自觉遵守本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自身健康安全。
通知强调,各地要充分利用暑期巩固学习成果,指导学校科学安排学生暑期学习生活,指导学生制订学习巩固计划,做好复习和巩固。要积极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继续支持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要统筹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在暑期面向中小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和倡导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合理安排子女暑期生活,积极构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密切关注子女心理健康,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
通知要求,各地要积极筹划秋季学期开学工作,利用暑期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新学期开学教育和教育教学安排等工作,确保秋季学期平稳有序开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确定秋季学期开学时间,严禁个别地区、个别学校利用暑期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或提前开学。
十年来全国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80.72%
教育部28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周为介绍,十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了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
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教育部、国家语委与国务院扶贫办等开展“推普脱贫攻坚”战略合作,不断加大投入,面向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重点人群,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十年来,培训逾千万人次。
二是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助力推动共同富裕。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工作方针,开展民族地区推普攻坚、农村地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三大行动。开展面向中西部重点省份实施的“一地一策”,面向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专项计划,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语言文化助力乡村“五大振兴”方案,面向城市地区的语言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目前,民族地区幼儿园已经基本实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活动,为实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85%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础阵地,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持续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33万多所大中小学校达到建设标准。实施“语培计划”“优师计划”和“国培计划”,加大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力度。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更加规范,育人环境更加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学生语文素养显著提升,语言文字工作在铸魂育人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四是加强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为满足语言文字应用提供基础保障。组织制(修)订31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覆盖领域不断拓展。国务院颁布《通用规范汉字表》,集数十年汉字规范之大成,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主导修订完成国际标准《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进一步提升汉语拼音的国际影响和作用。
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6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十年来,我国语言文字战线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我国制定发布首个面向外国学习者、全面评价其中文水平的规范标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并积极推动走向世界,已向海外发布8个语种对照版,与20多个语言教育机构进行标准对接。
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教育部、国家语委与国务院扶贫办等开展“推普脱贫攻坚”战略合作,不断加大投入,面向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重点人群,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十年来,培训逾千万人次。
同时,我国建立海外普通话水平测试站,打造中文水平考试(HSK)品牌。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随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而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人数超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
另外,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构发展至1700余个。十年来共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6200余万人次、汉字应用水平测试22万余人次。
我国还建成122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打造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优秀中青年学者研修班、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中青年学者出国研修班、中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优秀中青年学者论坛的“三班一盟一论坛”中青年人才培养框架,开展15个培训研修班次,培养700余名中青年学者。举办18期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考核班,培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2135名,不断壮大骨干力量。